《南海院士风采录》系列—刘允怡(中国科学院院士 肝胆胰专家)

来源:《南海院士风采录》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1-05-25 10:49:46

刘允怡06.jpg


  刘允怡院士1947 年6 月22 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南海县堤田乡(今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堤田村)。1972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外科学系教授,肝胆胰外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以“肝段为本”的肝切除方法,统一了国际上肝脏解剖和肝切除手术的规划名称,是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肝移植的创始人之一。


  刘允怡,1947 年6 月22 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南海县堤田乡(今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堤田村)。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外科讲座教授;兼任医院管理局新界东联网(包括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北区医院) 荣誉顾问、联合医院荣誉外科顾问医生及沙田国际医务中心仁安医院医学顾问。广东省佛山市政协委员。

  刘允怡1972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1993 年晋升为香港中文大学外科讲座教授,1997 年及2002 年应邀出任林天佑基金访问教授,1999 年出任印度Dr.H.s.Sachdeval Memorial Lecturer,2000 年出任澳洲皇家外科学院Foundation Lecturer inCJeneral Surgery,2003 年出任美国St.Louis 华盛顿大学Joseph H.and Mrs.Helene PollackLecturer,并获颁授美国华盛顿大学Evarts AmbroseGraham MCMLI 奖章,2004 年出任菲律宾 1st Ricardo Alfon-so Memorial Lecturer 及英国伦敦大学PearceGould Visiting Professor。

  几十年来,刘允怡医生在肝胆胰疾病的防治和研究方面有重大建树。他公开发表大量论文,其中在国际上发表的有350 余篇,在我国发表的42 篇,参加著书45 部,专题研究3 篇,其他文章49 篇,会议征文250余篇。受邀在国际团体及医学会议发表演说150 余次。由于研究成果丰厚,多年来他获得了许多荣誉:2004 年被授予中国内镜医学“恩德思奖”;2006 年获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杰出贡献奖;2007 年获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海外金质奖章;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邀请为2007 年度同行专家评审会评审专家;当选为亚太区肝胆胰协会2009—2011 年度会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15 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第一届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专科医师准入制度试点工作筹备委员会顾问等。2012 年荣获吴阶平医学奖,而且还是香港地区的首位获奖者。2003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


◆ 从外科医师到外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刘允怡随他在广州经商的前辈来到香港,是大陆移民香港的第三代。在香港长大的他原来也不清楚自己的老家是南海哪里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得以知晓。上世纪90 年代,一个内地医生考察团到香港访问,该团的一位广东佛山籍的医生与他交谈时,刘允怡说自己也是广东南海人,但不知道是哪个区镇。这位医生回到佛山后,通过多方面的打听,终于查到刘允怡的家乡为南海南庄镇堤田村。在这位医生的安排下,刘允怡专程回乡探亲,寻根拜祖。刘允怡说,自从回乡探亲后,感觉与过去大不一样,现在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祖先在何处,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觉得很踏实。

  刘允怡自小喜欢看书,涉猎广泛。上中学时,历史课内容只学到鸦片战争前。他曾问老师何以如此,得到的回答是:以后的历史对英国人“不方便”。中学毕业以后,他扩大了自己的阅读范围,始知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

  1972 年大学毕业前,刘允怡专程回内地做毕业考察。当时正值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不久,他与同学们特意沿尼克松访华的路线旅行。1982 年,刘允怡再回内地时,感到内地变化很大。近几年,更是突飞猛进,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北京等地区。他身为中国人深感骄傲和自豪。

  求知欲极强,通常是成为科学家的要素之一。刘允怡自小对什么事都喜欢寻根问底,而且非常珍惜时间。刘允怡大学毕业后就任职政府医生,主要从事临床工作,但他对研究有很大的兴趣,为了研究,有时候在医院里工作到三更半夜。虽然在临床上做了一些研究,但他始终觉得很不够,因为政府医院不是研究机构,功能有限。基于这一原因,他于1988 年转职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科学研究是大学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学校的人才资源等各方面条件充足,所以到了大学以后,刘允怡感觉如鱼得水,因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可以做,这对他以后的学术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政府医院工作时,刘允怡与内地同行已有交流。进入中文大学后,刘允怡与内地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最初是与广州、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城市交流,后来逐步扩展到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刘允怡说,因为要与内地交流,懂普通话很重要,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他更是决心学好国语,要求自己用普通话给内地人士讲课,为此他专门请了一位讲国语的老师每周六晚上教自己普通话,这样学了几年后,他与内地的交流,无论讲课或演讲,都能以流利的普通话进行。刘允怡长期习惯于用英文写作,为了方便与内地同行的学术交流,他坚持亲自撰写所有的中文书信和学术论文,对于英文的医学术语,他要花许多时间去查阅字典,找出中文的对应词语,为此付出许多努力。当刘允怡用中文撰写的学术论文在内地多种医学杂志上发表后,他感到十分欣慰。

  1990 年,刘允怡带头组织和创建了香港中文大学的肝移植中心和肝癌诊疗研究组。他在肝胆胰治疗和外科解剖方面有很大的建树,出版了不少论著。

  刘允怡最初在解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将肝脏划分区段,首先提出以“肝段为本”的肝切除方法。即根据血液供应和胆管引流特征提出肝背扇区分为解剖亚区的概念,对肝癌和肝门胆管癌根治切除和劈裂性肝移植均有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这种方法安全性高,失血少,简单易学,即使经验少的医生也能做这种手术。

  他统一了国际上肝脏解剖和肝切除手术的规划名称,率先应用钇90 微粒为晚期肝癌患者治疗,显著提高了生存率,应用化疗、免疫联合治疗使不能切除的肝癌能以手术切除。他很早就开展了活体肝移植手术,是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肝移植的创始人之一。为了统一肝脏医学的中英文名词,刘允怡花了两年多时间,与中国的肝脏专家共同研究和交流,由他统筹完成了这一工作。中国工程院汤钊猷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吴孟超院士对他这项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饮水思源不忘师恩

  纵观刘允怡的学术道路,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当上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第二是担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主席,第三是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刘允怡曾对香港媒体表示,他的成就是与三位恩师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影响和教诲分不开的,对此他终生难忘。

  第一位恩师是黄树航教授。他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泌尿外科医生,受黄树航的影响,刘允怡对外科萌发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位恩师是李国章教授。李国章只比刘允怡大两岁,他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局长时, 因为硬朗的管理风格,被香港媒体戏称为“教育沙皇”。刘允怡在上世纪80 年代初,是全香港公立医院中仅有的6 名顾问医生之一,可谓“金贵”得很,但是他一心想从事学术科研和教学,于是专职到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而当时李国章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李国章惜才爱才,刘允怡报到不到一周,李国章便聘其为高级讲师。

  第三位恩师是有着“中国外科学之父”美誉的裘法祖。刘允怡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便与其结识,在后来的交往中对裘法祖执弟子礼,师徒友谊逐渐加深。“他对新事物充满童真般的好奇,就像小童初接触新事物一般,眼睛发亮。”刘允怡说。裘老治学严谨、处事认真、严于律己。“我曾多次听他提及自己主编医学参考书和教材的苦与乐,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每本由他主编的书,他都从第1 页第1 个字开始,一字不漏地看到最后1 页的最后1 个字,连标点符号也认真校对。”裘法祖桃李遍天下,当今的学者如果能说“我是裘法祖院士的学生”,那便是一份光荣。能得到裘法祖的赏识,能从裘法祖那里学到只鳞片爪,让刘允怡感到很幸运。

  刘允怡这样回忆:“我清楚地记得,2008 年港沪国际肝病会议正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召开。大约上午9 点,我正驾车到会场准备11 点的讲课。驾车途中收到裘老的关门弟子陈孝平教授打来的电话,他说裘老突然身体不适,正在医院抢救中,而他已准备到机场赶回武汉。”过了不久,陈孝平给刘允怡发了一条短信:裘老走了。刘允怡禁不住悲从中来,在车中痛哭,讲完课后他心情十分沉重,无法继续开会,回家关起门哭了大半天。

  刘允怡对裘法祖的情感无法释怀,在《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8 年第7 卷的篇首,他发表了近3000 字的文章深情缅怀恩师。2009 年6 月14 日,是裘法祖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刘允怡又偕夫人前往武汉,参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举办的纪念活动。


◆ 薪火传承热心提携后进

  刘允怡教授不仅在医学上具有卓越的成就,在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外科医生方面也作出很大的贡献。香港外科医学的教学、外科训练步骤是由刘允怡提出来的,并参与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院考试题目的编排。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包括英、美、印度、菲律宾等欧美亚地区的国家都派学生来这里培训1—2 年。刘允怡认为,培养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要花很多的时间和资源;好的外科医生,除了在学科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累积外,逻辑推断方面都很重要,特别是要训练好脑和手的配合等技能。一直以来,国际上有很多关于外科医学的学院,如菲律宾、印度、欧洲等地的外科学院,都邀请刘允怡为他们作外科医生的培训和举办训练外科医生工作坊等工作。

  刘允怡认为,我国肝脏外科水平并不比国际同行逊色,我们有很多成就还是国际领先的,而年轻的医师是我国医学的未来,他希望年轻医师能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创新,因此每次学术演讲结束前,他都会阐述自己对“优秀外科医生”的看法。“在学术会上,我也经常听到有年轻的学者报告新的手术方式,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问题是,新的并不一定是进步的。”刘允怡认为,外科医生追求进步但不可刻意地标新立异,而评价新手术方法有效的标准是,新手术方法能否有效地解决旧手术方式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能否明显地减轻患者痛苦和看

  病成本,否则,不宜提倡。在国内权威的外科学杂志上,刘允怡亦多次阐述其培养优秀外科医生的方法和理念:“在我担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主席期间,我和裘老商讨怎样把我国肝胆胰外科推向国际学术舞台,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我国已有多名学者成为国际肝胆胰协会理事会的理事、学术组组员、亚太肝胆胰协会秘书长。”刘允怡曾坦言,因为裘法祖在同行面前的大力推荐,使他认识了内地一大批大牌专家,在多年来与内地同行的交流中,自己也逐渐变成老人,这使自己又多了一份责任。他曾多次呼吁:中国的医生应跻身于国际舞台,应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的外科医生。

  1998 年,刘允怡已被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聘为客座教授,多次到该医院授课、指导医务人员开展科研项目,支持家乡医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他还是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等十几家医疗科研机构的客座教授,这些机构在肝胆胰外科取得的成就,都有刘允怡院士的一份心血。


◆ 搭起祖国和世界的医疗桥梁

  刘允怡说,其实中国在肝胆胰治疗方面的技术水平很高,因为中国内地有很丰富的临床病例经验和研究成果,足以傲视全球,应该在世界上有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但是外国人不知道中国原来有这么多好的医生和成就,中国医生的工作不为外国人所知,好的文章外国人看不到,十分可惜。主要原因是碍于语言不通而无法与外国交流。内地医生的学术论文,一般都以中文发表,但是国际上通用语言是英文。据统计,现在有九成以上的医学论文都以英文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语言交谈方面的障碍,也影响了国际学术交流。刘允怡指出,作为医生的黄金阶段是在50 岁左右,医生要经过10 多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专科医生,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可惜,由于“文革”的影响,导致众多医生学习英文的步伐一度中断,现在内地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培养的医生,英文程度普遍不高,很难与国际上的同行沟通,无法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和发表演讲等。另外,中国的国际学术网络也有限。而要打破这些障碍,自己必须首先改变语言习惯,适应国际惯例,才能登上国际舞台,进入国际学术界。刘允怡认为,香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有很广的国际网络,在发展科研上优势明显。内地可以利用香港这座桥梁,把外国的科技引入内地,同时把更多的内地医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外国同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将中国的科技打入国际领域。

  刘允怡一直在利用他在国际上广阔的网络,帮助中国学者。例如,介绍国外的著名专家到中国做手术和演讲,将中国好的医生推荐到外国学习和交流,组织一些短期或长期的交流和培训。刘允怡常常花费很多宝贵时间,无偿地将国内一些好的学术论文翻译成英文,推介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他现正着手积极筹备为内地医生建立良好的英语培训制度,修改中文肝胆科专业的教科书。要翻译所有肝胆科的教科书籍,他最少要花上两年时间,而教科书通常也才使用三至五年,所以他考虑使用一个折中方案,即将书本内的中英文专有医学名词和词汇,注释在书本每页的页底,最后再总结撮要内容,以增加医生接触英文的机会。在举行香港外科医生的考试时,邀请中国资深的医生来香港观摩,让他们了解香港医生考试的制度背景和训练医生的方法。

  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是世界上最大的肝胆胰医生的学术组织,刘允怡曾任协会主席,是出任此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刘允怡希望继续扮演桥梁角色,借助协会这个平台,将中国的医学科技带进世界,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刘允怡也介绍内地的医学专家加入国际性的学术团体,让他们担任一些有影响力的职务。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内地过去只有两位医生是国际肝胆胰协会会员,而现在已达几十位,成为该会的重要力量。在武汉,还成立了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国际肝胆胰协会每逢双年举行世界性会议,单年举行地区性会议。

  过去中国好的医生、科学家得不到国际上应有的认同,刘允怡希望今后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政务微信
政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