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名人》系列:何维柏—明朝“三气”礼部尚书

来源:南海历史文化丛书《南海名人》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1-10-09 10:31:48


  何维柏(1511—1587),字乔仲,号古林,南海登云堡(今丹灶镇)沙教村人,寄籍当时的三水县南岸堡。何维柏明严以修身,耿直不阿,疾恶如仇,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清官。万历十五年(1587年)病逝,葬于三水金本芹坑村罗盘岗,墓旁曾安放精美石雕群(1984年,当时的三水县把石雕群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谥号为“端恪”。


  正气——忧国爱民

  “忠肝义胆,嫉恶如仇,浩然正气,忧国爱民”短短十六字,便是何维柏政治生涯的经典写照。作为朝廷命官,他不同流合污,未能人云亦云,对于强权,敢于直谏,心中始终有一杆秤——心系民众,报效祖国。然而,多次遭到朝廷利益集团如严嵩及张居正寻找机会报复,虽历经磨难,总算逢凶化吉,皆因好人有好报,托百姓之洪福也!

  何维柏出身朝廷官员之家,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在三水县城对河三里的昆都山上一座狭小的茅寮读书。当时读书环境非常艰苦,天雨时上漏下湿,烈日当空时,闷热无比,且常有蚊子光顾,但他却能全心全意地沉浸书海,并以李延年“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八字作为座右铭,激励和鞭策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弱冠年中,何维柏在嘉靖十年(1531年)选为贡士,四年之后高中进士,选庶吉士,可谓少年得志,前途一片光明。一路走来,历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吏部左、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然而,何维柏忧国爱民之正气,敢于跟违背民意、危害国家之强权作斗争,这为他赢得民众拥戴的同时,也带给了他无尽的烦恼,政治仕途多次起伏,身心几近疲惫,并最终心灰意冷,从此远离官场,为自己的为官之路画上了句号。

  嘉靖十六年(1537年),少年得志的何维柏,不以前程为念,毅然上书,劝谏皇帝勿听大学士严嵩谗言,正视国家经济困难,民不聊生,停止兴建金山功德寺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皇帝一意孤行,何维柏愤然称病辞官,回到广州隐居,建天山书院,聚徒讲学。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何维柏被重新起用,以御史身份巡按福建。面对特大饥荒,民不聊生,他亲自率领郡县长官开仓赈济灾民,救活了几十万人。可是,朝廷宰相严嵩等一班奸党并不“买账”,身在福建的何维柏不顾个人得失,大声愤怒地叫喊:“天下徒知畏嵩之奸党,而不知有朝廷之公法!”而他刚直敢谏,不畏权相的言行赢得了时人的尊敬,却也触怒了嘉靖帝,派专使逮捕他到京城治罪。当天何维柏坐着囚车离开福建时,男女老幼奔走哭送,大声哭泣道:“三水凤,参天柏。今日去,民心恻!”可见老百姓对其的拥戴。何维柏被关在锦衣卫监狱中受到严刑拷打,被打了100廷杖。但他始终不肯屈服。幸运的是,当时任锦衣卫的南海籍人陶凤仪暗中“保护”,才得以押到死囚天牢,等候发落。后被皇帝从轻处置,仅罢除官职发配回原籍,免于一死。何返回家乡后致力于创办书院宣讲白沙学说,各地来谒见的仰慕者络绎不绝。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即位,起用前朝因谏言而获罪的大臣。定居家乡20多年后,何维柏奉召复职,很受主政大臣大学士徐阶敬重,议决朝政大事多同他商量。何维柏仍然保持直言善谏的风格,向皇帝提出了不少关于整顿朝政的进谏,大多为皇帝所接纳。也有朝廷大臣上书令皇帝大怒而被免除官职,徐阶见势不妙,乞求辞去职务获得批准。何维柏正好碰上母亲逝世,也辞去官职回到家乡。

  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继位,张居正为宰相,年过60的何维柏再一次被起用,官复原职。然而“旧习”不改,多次上书废除售官鬻爵之弊,皇帝不予采纳。万历五年(1577年),他因不肯顺从大学士张居正之意而被张候机报复,先是将他调任南京礼部尚书(一虚设官职),后又借故奏请皇帝罢了其官职。何维柏从此远离官场,回“天山草堂”讲学,以白沙学说为宗,倡导以纲常社稷为立学主体。

  

  才气——讲学天山

  嘉靖十一年(1532年),何维柏来到西樵山古梅洞读书,与在西樵山讲学的名儒湛若水交情深厚,并与霍韬、方献夫等名士交往,切磋理学大师陈白沙理论(江门学派),并赴南昌拜访罗钦顺,请教白沙之学,学问日益增进。又与刘模、王渐逵、陈激衷等一班有识之士结为莫逆,往来讲学,游学者众。

  何维柏讲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在“天山草堂”。他把学生培养成有学问、明事理、品格高的有用之才。在他收纳的60多个学生中,有30多人考上举人,10多人成了进士。后来当了尚书的叶梦熊、佥事陈吾德,更是以功业气节而著称。

  

  孝气——先生古道

  “七日修石道”为恩师立“先生古道”,这便是何维柏与其弟弟何维椅的孝气见证。明朝嘉靖年间,兄弟俩聪颖好学,又得益于新安青云村私塾先生梁真之教诲,最后高中进士。衣锦还乡之日,为答谢宴请恩师。然道路湿滑,先生婉拒。为此,何氏兄弟不惜巨资,不出七天,把泥泞的村道修建成石道,并立石碑刻上“先生古道”四个大字。尊师之举,义感天地,树立牌坊,以示后人。

  时至今日,当日的牌坊在“破四旧”年代中已被拆去,原“先生古道”石碑中的“古道”两字可见,“先生”二字已经遗失了。到了近年,青云村为纪念梁真老先生,得梁真后人、港澳同胞梁德甫先生的大力赞助与村民合力,在该村村口重建了“先生古道”牌坊,再现何维柏兄弟尊师佳话。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政务微信
政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