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名人》系列:戴鸿慈—清末政治革新思想家

来源:南海区地方志办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2-02 16:20:10

清末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戴鸿慈肖像.jpg

清末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戴鸿慈肖像


        戴鸿慈(1853—1910),南海大同绿涌村人(今西樵镇大同社区二村人),字光孺,号少怀,晚号毅庵。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历官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刑部尚书、军机大臣等,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

        据宣统《南海县志》记载:“清朝二百余年来,吾粤由军机入相者,惟鸿慈一人。”意思是,自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来,广东人出任军机大臣的, 只有戴鸿慈一人。


        心系国家民族,享有知新时誉


        戴鸿慈所处的时代,正是处于列强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已全面失去辉煌、已处于从衰败濒于灭亡的时期。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完整,他“抗疏直陈,弹劾不避权贵”,坚决反对“割地”“赔款”等卖国投降主张。

光绪廿一年五月戴鸿慈上奏的《善后十二策》.jpg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戴鸿慈上奏的《善后十二策》


        《马关条约》签订后,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他关注国家安危,上奏《善后十二策》,奏请设军屯、筑铁路、开煤铁、广铸造、召对群僚、变通考试等。这些都是切中时弊的建议,不失为相当完备的变法纲领。

        宣统元年(1909)四月,他抱病出任俄国专使大臣,目睹日、俄入侵东三省。他奏请朝廷急筹抵制,振兴实业,并提出垦殖、移民、开矿、办林等富国固边措施。


        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之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十六日,面对蓬勃兴起的立宪呼声,清政府指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为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清朝政府的预备立宪帷幕拉开。

1905年清朝政府派载泽、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史称“五大臣出洋”.jpg

1905年清朝政府派载泽、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史称“五大臣出洋”


        作为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不辱使命,出使欧美十五国,行程十二万里,历时八月,昼夜兼程、一路艰辛。戴鸿慈考察政治尤能抉择精微,有裨宪政。

前排右一重臣是戴鸿慈.jpg

前排右一重臣是戴鸿慈


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jpg

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

        

        戴鸿慈带回各国书籍400多种,著有《出使九国日记》12卷,与端方同辑《列国政要》133卷,以及《欧美政治要义》18章进呈朝廷,并奏请约于15年或20年后颁布宪法,召集国会,实行立宪。在过渡期内,先改定全国官制,为立宪之预备。以上建议,均为清廷采纳,成为“预备立宪”的纲领。

戴鸿慈、端方同辑的《列国政要》.jpg戴鸿慈、端方同辑的《欧美政治要义》.jpg

戴鸿慈、端方同辑的《列国政要》《欧美政治要义》


        这些书籍在当时堪称介绍西方宪政制度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成为二十世纪初研究欧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历史文献,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是戴鸿慈为国家作出的一大贡献。

        他是清廷推行“预备立宪”后第一位法部尚书,他从申明权责入手,定法部专任司法,大理院专掌审判,这些制度后来为民国司法所承袭。


        主张立宪的先驱者之一



        戴鸿慈、端方等回国后,分析各国政治得失,强调立宪法的重要性,又奏:臣等旷观世界大势,深察中国近情,非定国是,无以安大计。

        他上奏立宪主张,受到朝廷内外顽固派大臣的责难和反对,但戴鸿慈坚定改革的意志和决心,他一系列立宪奏折曾得到光绪皇帝的重视,清王朝由此进入了一个预备立宪时期。

前排左二重臣为戴鸿慈.jpg

前排左二重臣为戴鸿慈


        戴鸿慈作为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以来的第一任法部尚书,他所从事的是开创性事业,在其任内,申明法部权限,厘定职掌各明专司,各地的裁判所陆续设立,又采英美改良监狱之制,在京师筹办模范监狱。

        无论在清末宪政史上,还是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戴鸿慈都举足轻重。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都值得后世学习。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政务微信
政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