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古桥安在?还看三元探花

来源:区委办(区府办)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9-21 09:42:50

  清代九江乡志记载九江有65座古桥,其中10座是明朝期间建造,目前依然有一些经受住百年的风雨,挺立在河涌之上。
  去年10月份,烟桥村举行古桥复通仪式,那条一代又一代乡人踏着它进出的古老桥梁又回到人们的视野里。看着静水流深、静卧村头的古桥,人们不禁遐想,在九江800多年的历史沉淀里,有多少古桥还横卧于村巷街市,又有多少已随着年月更替被永久地掩埋在九江的土地里?这期《儒乡·行》,记者带各位街坊走街串巷,去寻找古桥的踪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旅港乡贤潘新安捐资把探花桥整体旁移,在原址建水泥桥供车辆通行。


一位老人领着孙女走过三元桥。
  九江曾有65座古桥 10座明朝期间建造
  九江河涌密布,水运发达,过去人们出行主要靠船,从村居划船到城区赶集成为很多人的回忆。烟桥老医生根叔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要撑着船沿着河涌把医疗设备从九江医院运回烟南。
  在九江四通发达的河道上曾经横卧着多少这样的古桥?清代冯栻宗编纂的《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了65座古桥,其中有10座明确知道是明朝建造的。这些桥梁因为各自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灌注,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和传说。
  时至今日,人们谈到这些历史故事仍然津津乐道。
  在一本流传至今的民国时期《九江声律启蒙》里记载:“忠良山,神仙脚印,正觉寺,武帝刀痕,义士救堤捐孕妾,强徒攻局杀乡绅。”里面提到的每一样都是九江的历史,其中神仙脚印就和一座古桥有关,这座桥在如今的下西太平约蓝天里,相传它桥上石板有一处足迹,长度超过一尺,宽五寸,深半寸,脚趾头的痕迹清晰可见,乡人惊诧不已,称其为神仙脚印。
  记者向九江一些老人询问关于古桥的历史,被称为“九江通”的八旬老人关作社说,他记得南方八约村有一座石拱桥,其历史听说是最悠久的。它通体由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做成,横跨在该村一条叫赵涌的水上,连接前村和后村,记者查阅《九江儒林乡志》,发现它重修于嘉庆丙寅(1806年),建于何年却无记载。
  近日记者前往该村探访赵涌拱桥,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找到了它的踪迹,不过它已经被掩埋在厚实的水泥之下,只剩一处拱形的地面向人们昭示,这里的水泥之下埋藏着一条古老的石拱桥。
  完整流存古桥并不多 三元探花二桥最有名
  数百年后的今天,九江的大江小涌里有数不清的桥梁,但大多是适应现代交通的钢筋水泥桥,虽然有的还留着古老的名字,但他们的历史只留存在在人们“借物怀古”的遐想里。
  如今要找到乡志里记载的着65座古桥是件困难的事情,但依然有一些经受住百年的风雨,挺立在河涌之上,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些年历史的曲折和光辉。
  探花桥和三元桥代表着明清两个朝代的九江历史,它们一个深藏在古朴悠然的船栏街,一个守候在下西翘南村车来车往的公路边上。
  打理翘南村观音庙的七婆说,正月廿六日,观音开库,人们从前一晚就把观音庙挤得水泄不通。拜完观音,再拜一下探花桥已经成为人们来这里上香的传统。七婆说,近几年特意走一走探花桥的人明显已经少了,平日里更加冷清。
  人们或许不知道,这座探花桥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和传统吗?探花桥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和“明末三忠”之一的陈子壮密切相关。这座桥相传是陈子壮中探花后,往九江下西探望其外祖父朱讓时所建,清代重修。上世纪九十年代,旅港乡贤潘新安捐资把桥修整并把它整体往旁边移进,在原址建水泥桥供车辆通行。探花桥是九江崇文重教的缩影,那些祈求学业进步的学生走一遍探花桥,希望能保佑自己新学期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也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在开学前来这里走一次。
  昔日学子考取功名 回乡骑马过三元桥
  而位于船栏街的三元桥在道光年间伴随着书院修建。道光五年(1825年),儒林乡书院建立(今文化中心位置),当时两广总督阮元曾为书院门牌亲笔题词,与书院同时建立的是横跨船栏街和书院这一边的三元桥。
  到了1938年,日军占领九江,儒林乡书院被破坏,1949年,这所曾经在九江教育历史上占据重要角色的书院被拆除。在破四旧年代,留存下来的三元桥两侧的字体被人为凿掉,如今剩一块残存的疤痕。三元桥有个奇怪的特点是它的阶级与阶级之间相距特别宽,人走在上面需要跨很大的步伐。关伯说,科举考试制度里,考生要考取最终的功名,需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这就是“三元”。当人们考取功名回来后,总是骑着高头大马衣锦回乡,这时候他们就可以回到儒林乡书院,再经过三元桥回自己的家,因此这座桥一开始的设定就不是给人走的,而是让马通行。
  枕着向西南流入九江涌、东北连通顺德的九江十三湾涌,三元桥见证了九江的历史沧桑。居住在船栏街的89岁老人陈妹珠每天下午都坐在自家门前悠闲地织着渔网。陈婆婆原是九江水运大队的成员,自小就在水上生活,那时候船栏街河涌两侧停满了渔船和货船,一派繁荣。她说自己8岁就开始帮家里干活,十几岁就随着父母运货,顺着水道把米、柴、砖、瓦等运到广州、佛山、肇庆、顺德等地。
  三元桥就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观望着水中来往穿梭的船只。也许陈婆婆也没想过,在看到这座有着美丽拱形的古桥时,那种从内心涌起的“终于回到家”的感情是如此的自然。到了今天,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居民都会来这里上一炷香,祈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九江社区报》记者 周金满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政务微信
政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