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来源:区委办(区府办)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06-08 14:32:11

  康有为  (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西樵山人;戊戌维新运动后,改号更姓;晚年号天游化人;时人称他为“康南海”。咸丰八年二月初五日(1858年3月19日)出生于丹灶银塘苏村敦仁里的官宦世家。5岁受诸叔伯教读唐诗,能诵数百首。6岁从番禺学者简凤仪就读。11岁从祖父赞修学文史典籍于连州官舍。14岁,读书于家内澹如楼及二万卷书楼中,得纵观说部集部。是年(同治十年即1871年)初应童子试,不售。翌年,再应童子试,又不售。同治十三年(17岁),在书楼中始读《瀛环志略》及地球图等书,初步了解国际形势。光绪二年(1876年)应乡试不售,始从广东著名学者朱次琦学于礼山草堂,读宋儒书及经说、小学、史学和掌故词章等,受朱次琦“济人经世”思想的影响。是年冬,与张云珠结婚。光绪四年冬,离开礼山草堂,深感传统旧学无法解决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思想陷于苦闷。翌年春,入居西樵山白云洞,专志道教和佛教的经籍研究,其间,结识了翰林院编修番禺张鼎华,得知一些京朝风气及各种新书。是年冬,初游香港,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开始购买西书,走上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程。光绪八年,应顺天乡试,不第。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益知西人治术有本,自此大讲西学。九年,居家钻研清代政治史和欧洲各国史,并探究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是年与家乡区谔良创办妇女不裹足会,令长女同薇、次女同璧及侄女们不得裹足。十年,经过几年的探索,“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参中西新理”,开始形成变法维新的思想体系。十四年,赴京再应顺天乡试,不第。鉴于中法战争后,外国势力侵入西南边陲,第一次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和“慎左右”的政治主张,要求清政府变法图强。受到顽固守旧官僚的阻隔和嘲谤,不得上达。翌年春夏间留京,撰《广艺舟双楫》,论述了中国书法的起源、沿革和发展,在理论上提倡改革书法艺术,书法家要博采众长,自成一格,此书成为我国书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此后几年,在广州讲学著书,大谈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提倡新学,进行变法理论的研究,培养了一批维新变法的骨干力量。先在长兴里邱氏书屋(今广州中山路长兴里3号)开设长兴学舍,制订出具有德、智、体教育新思潮的《长兴学记》。其后移学址于卫边街邝氏祠(今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易名万木草堂。后又移址于广府学宫仰高祠(今广州市工人文化宫),教学上形成了一种关心国家大事、独立思考和互相启发的优良学风,一扫注经解经的封建教育传统。在这段期间,出刊了《新学伪经考》和编纂了《孔子改制考》等许多重要著作,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光绪十九年应乡试,中第八名。翌年,入京会试,伤足南归。冬,往游广西桂林,讲学40日,著《桂学答问》。
  二十年,中日战争事发。次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值康有为入京会试,策动广东、湖南两省应试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要求拒签对日和约。接着又起草长达1.8万多字的上皇帝书,联合各省入京应试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史称“公车上书”,被阻未呈上。这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社会政治运动的开始。上书后不久,康有为会试中式第五名贡士,殿试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没有到职。接着又上清帝第三书,提出变法的具体步骤,谓自强雪耻之策有四: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光绪帝阅后表示赞许。夏历五月初八日,上清帝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政治主张,隔未上达。其后留京创办《万国公报》,筹设北京强学会,刊行《中外纪闻》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大造舆论。二十二年回粤后,继续讲学于万木草堂,续成《孔子改制考》和《日本政变记》等书。二十三年底,德国强占我国山东胶州湾,康有为入京,上清帝第五书,提出三项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听任疆吏各自变法。并正式提出国事须经国会议行和颁布宪法的主张。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正月初三,光绪帝命王大臣延见康有为于总理衙门,大学士李鸿章、翁同、荣禄、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等出席询问变法事宜。初四,翁同以此事入奏,光绪帝命条陈所见,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法考》和《俄彼得变政记》,接着上清帝第六书、第七书,反复陈述变法的主张。夏历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实行变法维新。二十八日,召见康有为,问变法方略,长谈逾九刻钟。五月初五日,光绪帝下诏废八股,康有为上折请大开学堂,获准。六月初八,光绪帝命改《时务报》为官办,任康有为督办其事。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命给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和林旭等四人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事宜。后又特许康有为专折奏事,不必由总理衙门代递。康有为于是集中精力,先后编呈了《法国政变考》、《突厥守旧削弱记》、《波兰分灭记》、《英国政变记》、《德国政变记》和《列国政要比较表》等书,附序加按引证本国之事,斟酌损益,促进变法。其改革内容大约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设学堂,学习西学;派人出国游历、游学,奖励新著作、新发明;奖励创办报刊,提倡上书建议;保护和奖励工农业;修铁路,开采矿产;广办邮政,撤裁驿站;改订规章条例,精简机构,裁减不必要的官员;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精练海陆军,改用新法操练;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旗人原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让他们参加士、农、工、商等职业。但是,这些把中国推向近代化的改革措施,不仅深深地刺痛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的神经中枢,而且触动着他们的权力机构,守旧势力与维新派的利害冲突日益白热化起来。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下密诏与杨锐带给康有为,衷诉“‘位且不保’令与诸同志设法密救”。八月初二日,光绪帝明诏康有为到上海督办官报局,暗示即将发生政变。初三日,再下密诏与林旭带给康有为,令“迅速外出求救”。谭嗣同即夜访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劝说袁勤王,举兵杀荣禄,除旧党。初五日,袁世凯到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立即带兵入京。初六日,慈禧发动政变,再度“训政”,幽禁光绪帝于瀛台,下令逮捕康有为。时康有为已逃离北京,其弟康广仁被捕。初九日,康有为从天津乘英商“重庆”号轮船抵达上海吴淞口,再乘驳轮接至“巴拉勒特”号英轮。十二日,康有为在英炮舰护送下前往香港。十三日,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林旭、杨锐和康广仁被清政府下令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这场维新变法,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开始,至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止,共103天,史称“戊戌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清政府下令将康有为所有书籍版片,由地方官严查销毁,查抄原籍财产,家属严拿到案。万木草堂被封,焚毁藏书300多箱。康有为的家属避至澳门,旋移香港。此后,康有为离开香港至日本,其间,表示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光绪帝,拒绝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的合作要求。旋赴加拿大,发表“忠君爱国”的演说,并成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使该会组织遍及加拿大各地,陆续发展到美国、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处,共建立总会11个,分会103个,会员多至百余万人,康有为自任总会长,总局设于香港和澳门。
  以后三、四年间,康有为转徙于日本、加拿大、英国和香港之间,并在新加坡、槟榔屿和印度接受英国的保护,从事哲学理论的研究,写成《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中庸注》、《孟子微》、《论语注》和《大学注》等著作。光绪二十八年,在印度大吉岭完成了他的名著《大同书》。二十九年春,荣禄死,康有为辞却英国政府的保护,离开印度,漫游缅甸、爪哇(印度尼西亚)、越南、暹罗(泰国),回到香港,希望光绪帝能复位,发表了《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受到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章炳麟的驳斥,阐明民主共和优于君主立宪。翌年春,离开香港再至槟榔屿,旋以半年时间游历了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匈牙利、德国、法国、丹麦、挪威、瑞典、比利时、荷兰和英国等国,其后重返加拿大,作《欧洲十一国游记序》。三十年遍游美国各地;岁末访问墨西哥,遍历南北全境。次年秋再游欧洲。清政府下令准备“仿行宪政”,康有为大喜过望,于光绪三十三年元旦把海外的保皇会易名为国民宪政会,与国内的立宪派遥相呼应。辛亥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康有为在日本一连发表了《共和救国论》等几篇反对革命的文章,提出“虚君共和”的口号。民国2年(1913年),康有为命其弟子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刊出的多是康有为宣扬“虚君共和”救国,宣称“共和不妨有君主”的理论。并创立了“孔教会”,提倡“以孔教为国教”,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是年秋,奔母丧回到香港,拒绝了袁世凯电召去北京主持名教的邀请;冬,将母遗体与弟骸骨运回银塘乡后岗安葬。3年7月,定居上海;冬,与梁启超、潘若海等谋划举兵倒袁,以香港亚宾律道信宅抵押二万元作军饷,命徐勤组织讨袁军进攻广州。6年,康有为到北京,附同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接受弼德院副院长之职,复辟失败后避入美国领事馆。此后10年间,康有为漫游全国各地,演讲赋诗,曾“觐见”废帝溥仪,参加庆祝“圣寿”活动。16年3月31日,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生平著作甚丰,其门人汇刊为《万木草堂丛书》,包括:经部有《孔子改制考》、《伪经考》、《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礼运者》、《大学注》、《中庸注》、《论语注》和《孟子微》等19种。史部有《时务刍言》、《戊戌奏稿》、《政见书》、《官制考》、《物质救国论》、《金主币救国论》、《财政救国论》、《共和政体论》、《救亡论》、《中华救国论》、《共和平议》和历次上书等64种。子部有《大同书》、《诸天论》、《长兴学记》、《桂学答问》等26种。集部有文集、诗集等28种。共137种。函札、电稿未包括在内。

相关附件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手机版
无障碍版
政务微信
政务邮箱